第275章 余县大募兵-《晚唐逆流》
第(3/3)页
杨陟这才恍然大悟。他不禁有些颤栗,万万想不到,就在长安城边天子脚下,生活着数万黄巢余孽。这些人招之能战,挥之为农。对朝廷来说,竟也不知是福是祸。
杨陟奉了朱玫的命令,将河中运来的数千石粮草运来了余县。按说完成了任务,他就该回长安了。但张寻无论如何非要强留他几日。转眼到了余县新军出征的日子,杨陟说什么也不住了,坚持要回长安。张寻于是特意到北门来与他送行。
践行结束,杨陟就要打马东行。但他抬头望向前路,却不禁汗下。
杨陟回头问道:“张侍中,余县新军不是要去凤州前线吗?为何全都向东而行?”东边,那可是长安城的方向。而凤州在西边。
张寻忽然板住了脸孔:“这就是我留杨侍郎多住几日的原因。为了您的生命安全着想,我劝您暂时不要返回长安。”
张寻虽然仍未挑明,杨陟却是全都明白了。他立即翻身下马,向张寻深鞠一躬,说道:“杨某悔不能早脱泥淖,盼此日久矣!”
张寻闻言哈哈大笑,心想好一个见风使舵之人。
余县距离长安一百五十余里,全速行军,也要不眠不休走上两昼夜。为了不提前走漏消息,张寻给余州刺史褚良下令,命其不惜一切代价,封锁余州境内的驿路,遮断消息。并且直言,宁可错抓,也不可漏掉。对于沿途可疑人等,采取“只抓不杀”的办法,待事情平息之后,如果发现是抓错了人,再予放还。
褚良接到命令之后,为了不出差错,便将张寻的命令做了一点调整。张寻说稍有嫌疑的,就先抓住。到了褚良这里执行的时候,就变成了凡是路上遇到的行人,一律先抓了再说。一时间,余县到兴平长达七十里的驿路上,到处都是从余州派出的巡逻马队。已再无一个行人。
事实证明,这种极端的做法相当有效。当长安方面发现这两万人时,余县新军已经过了渭河,距离长安城西的开远门已经不足四十里。
四十里,步军半日的行程。马军只需一个时辰。
朱玫听到这个消息后,整个人已经呆住。他用了将近半个时辰的时间,才彻底弄明白这两万人的来历以及意图。又用半个时辰的时间,集结了长安城中的三千嫡系部队,决定从长安城东的通化门撤出,暂往同州避险。他甚至没来得及带上大明宫里的傀儡皇帝。
一路上,朱玫心里都在琢磨一件事,张寻为什么要背叛自己?我给他的好处还不够多吗?加官进爵,化县为州,几乎有求必应。他为什么还要如此对我呢?就在半个月前,他还救了我一命,为何变化如此之快呢?这到底是为什么?!
朱玫带着这样的疑问,一头撞进了忠义军的包围圈。原来一万忠义军早就埋伏在了东渭桥南岸,只等朱玫入瓮。
三千静难军毫无战心,稍作抵抗,便纷纷缴械投降。朱玫突围不成,做了忠义军的俘虏。
“张寻何在?!”朱玫大吼道,“你个忘恩负义之徒!快点出来见我!”
成为阶下囚的朱玫,仍然威风不减,颇有些大丞相的范儿。他连连破口大骂,不断呼喊张寻的名字。
在他的呼喊下,终于有一人从军中出来,走到了朱玫的面前,手中,还提着一把雪亮的横刀。
朱玫抬头一看,此人不是张寻。但他也认识,正是张寻麾下猛将裴仲。
朱玫撇了撇嘴,道:“你让张寻出……”
只听“噗”的一声,朱玫的人头便已落地,连滚了七八滚,才歪在一旁。嘴巴还在一张一合,但已经发不出任何声音了。
第(3/3)页